【吾爱吾师】胡晓丽:一名“教育老兵”的育人初心——我的导师苏忠民教授
一名“教育老兵”的育人初心
——我的导师苏忠民教授
文|胡晓丽
在我的博士论文致谢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时常感谢自己遇到了一位好导师,他不苛责不抱怨,始终以一股坚强的力量支撑着我们一步一步前行……”,这位导师就是苏忠民教授。
读博士期间,整个课题组有数十名学生,但苏老师对每位同学都“如数家珍”,他经常说,“虽然你们中很多人不在我名下,但进了课题组,你们就都是我的学生,我会对每个人同样严格和负责。”每年的中秋节和元旦,苏老师都会送大家月饼和饮品,遇到过年无法回家的同学,他还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你们的年纪与我孩子相仿,看到你们就如同见到我的孩子一样,也希望课题组成为同学们的第二个家……”
除了长辈般的关爱外,苏老师坚持高标准要求每位学生。读博期间,老师会按时询问学生们的实验进展情况,我也会及时和老师汇报最新的实验成果,讲述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在接下来实验上的一些设想。苏老师总是仔细倾听,认真分析,最后用中肯的语气提出建议和意见,他独到的见解经常会给予我新的启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苏老师课题组对博士毕业的最低要求是,每位学生在读期间需发表4篇SCI论文,总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就越大。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说明了一本学术期刊的质量优劣)要大于10。正是苏老师对学术的高标准要求,课题组涌现了很多高端人才,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中发光发热。记得课题组有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名字叫米扬,他的博士论文在苏老师的指导下荣获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在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中,苏老师秉承严谨自律、求真务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老师在授课中,始终坚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相融合,使学习变得通俗易懂。与此同时,老师认真听取每一场学术报告,主动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和学习,从而激发出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得利用多酸的优势方向,但是现在电催化或者光催化都不太新颖,需要设计一个新的催化剂来实现光电串联或者和有机反应串联……”,苏老师饶有兴致地和同学们分享他的科研心得。
不仅如此,苏老师高度重视课题组会议,好多次,他都是刚下飞机就第一时间来到会场,听取每位同学的阶段性汇报,大到研究背景的立意,小到ppt的参考文献,老师都会仔细审阅,从不遗漏。老师常说:“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专业术语的表达和规范性,这不仅仅是态度问题,更是学术修养问题。”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工作后,老师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好科研的同时,一定要多关心学院的教学,服务于学院,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学院发展得好,个人才会发展好,一定要有奉献精神,一定要多爱护学生……”
怀着一颗朴素的育人初心,苏老师担任了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第一届应用化学拔尖班的班导师。在新生座谈会上,他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苦练本领,不要虚度大学时光,不要满足于本科毕业,应该抱有继续深造学习的决心。苏老师十分重视本科生培养,每次班会都耐心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对学生们提出的学习困惑和考研疑虑给予细致解答,“一定要坚定考研考博的想法,你会认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可以看到改变世界的科技和技术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当了解到学院一些年轻教师没有加入课题组时,苏老师心急如焚。“这些年轻教师都是名校来的人才,应该将他们凝聚起来,让他们的领域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苏老师对人才的爱惜,是吉林省光学材料与化学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的初衷。中心创立于2019年,将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年轻教师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成员由少到多,由散到聚,研究方向逐步凝练并形成规模。截至目前,中心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28项,以立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为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第一届硕士毕业生中1人发表SCI论文3篇(2篇为高水平二区杂志),并获得立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看到老师日渐斑驳的白发,我也曾感叹岁月的无情和老师不辞辛劳的付出。但这就是我的老师,他永远向上,从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也不会只去涉猎自己的专业;他永远公私分明,不仅会亲切地与学生探讨生活和学术问题,也会精准指出不足和缺点;他会在前方为学生指引方向,也会做学生最坚实后盾。师者当如是,吾爱吾师。
(作者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