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 陈纯毅:春风化雨润芳华——我的导师杨华民教授
春风化雨润芳华
——我的导师杨华民教授
文|陈纯毅
杨华民教授是我的授课老师,也是我的博士导师。20多年来,我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杨老师的指导、关怀和帮助。回首往事,我深刻地感到,遇到杨老师是我人生之路上的幸事,他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谦逊温和的做事风格,即使工作多年,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春风化雨,一点一滴,皆是收获。
就读本科期间,杨老师给我们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那个时候,我们是几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上课地点在东校区东配楼的阶梯教室。当时同学们都知道杨老师是我校计算机专业很有名气的教授,因此每次上课,大家都非常期待且特别认真。杨老师授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善于启发,所有难懂的知识点都能在他循序渐进地讲解中变得清晰易懂。同学们课下常说,杨老师的学识非常渊博,相关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做到信手拈来,仿佛提前放在口袋里一样,而且永远都取不完。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杨老师给我们讲授《人工神经网络原理》课程。他给研究生授课的方式非常独特,教学过程不局限于教科书的理论讲解,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记得有一次,杨老师给我们演示用“神经网络进行语音识别”的案例,从识别程序的算法思路,到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都一一进行详细阐述,整个案例讲解得非常透彻且细致。当时还没有现在广泛应用的各种现成的软件包,做语音识别并不像现在这样容易,所有算法代码都需要从核心底层开始做。因为杨老师课上经常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讲授,所以即使是涉及复杂数学理论的内容也没有枯燥无味的感觉。毕业后,我也从事了教师职业,在工作中,逐渐感受到杨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因为他有着过硬的科研经历,才能够做到教学相长。
我是在杨老师亲手创建的计算机仿真研究室开展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在计算机仿真研究室学习期间,杨老师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执着和拼搏精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彼时,计算机仿真研究室正参与承担姜会林院士主持的“863计划”重大项目,其中的光通信系统仿真建模与性能评估任务涉及众多理论模型,同时需要研制出准确、可靠的仿真程序,因此项目攻关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时且保质完成项目任务,杨老师经常带着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在研究室讨论并工作到深夜,他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给计算机仿真研究室的所有老师和学生树立了榜样。这段宝贵的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要做成真正有意义的事,就需要坚韧不拔的执着和永不懈怠的拼搏,做到“干事用心”“坚持专心”和“保持恒心”,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帮助甚多。
在生活中,杨老师非常关心他的学生,也很了解他的学生,在谈到学生取得的成绩时,往往如数家珍。这源于杨老师有经常到研究室和学生们交谈与讨论的习惯。当杨老师到研究室和我交谈时,我会及时地向老师汇报最新取得的研究进展,演示已经取得的实验结果和讲述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后续可能的探索路径。我与老师交谈的最大体会是,他善于倾听,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思考问题,能用平易近人的方式提出质疑和建议,对待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和他讨论问题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是一个不太善言谈的人,但和杨老师进行交谈和讨论,确实有提升思想认识水平的切实感受。
2006年中央领导到长影集团视察,提出要研发中国自己的特种电影技术及设备,打破国外在特种电影技术领域的垄断,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为了满足国家在文化科技领域的急需,杨老师牵头组织了大型正交多幕特种电影技术项目的论证和实施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研发出全新的大型正交多幕全景立体显示与播放系统,突破基于增强现实的虚实融合影视摄制技术,并在云南省普洱市博物馆建成全球首个大型正交多幕全景立体博物馆,在长影世纪城建成大型正交多幕全景立体特种影院并制作出样片。我有幸全程参与其中,见证了杨老师带领师生跨出科研舒适区,面向国家需求,攻坚克难,服务社会的科研初心,也加深了对“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长理精神的理解。
现在的我已经博士毕业14年了,但是,学生时代在杨老师身上学到的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仍是至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指引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指引我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作者现为立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