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宋同恺: 远赴一场山海,青春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2018年,宋同恺第一次听到了关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项目的宣讲,心底的火苗就此点燃,再也无法熄灭。

“西部计划从2003年开始,口号就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通过多方考量、深思熟虑后,宋同恺的目标落在了“西部计划”上。


微信图片_20220821213829_副本.jpg


“不仅是看到了宣传,更是因为学校的培养。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秉承‘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理工校训,担当社会责任,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扶贫,回馈社会。”这是宋同恺的申请理由,也是他以身报国的志向与梦想。

20187月,在乌鲁木齐经过为期4天的岗前培训后,宋同恺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从事志愿服务两年。因工作内容与专业所学不符,故一切需要从头学起。文件起草、会议保障、要客接待、上传下达以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虽是陌生的工作内容,但却有领导的悉心指导,宋同恺很快调整好自己,满腔热忱投入到工作当中。

许多工作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非凡的毅力与耐心。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全员开启了全天候“战疫”模式,早派工、晚研判、整理表格、入户宣传……工作如雪花般纷沓而来。宋同恺所处的新疆和田地区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寒风凛冽,天气情况不容乐观。有些居民不愿意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宋同恺和同事们便裹上大衣,在数九寒冬的夜晚,在冰天雪地之中,驻守在门外,防止有私自出门的情况发生,全力保障群众的健康安全。

舟行千里定于锚,浪掀万丈稳于心。面对困难,宋同恺从未有过一丝动摇,这可能是与我的性格有关,不想服输,也不愿认输,我认为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所以不存在有退缩不想继续下去的时候,哪怕是两年过年都没有回家,哪怕工作中有着难以言说的辛苦,但每当小区居民、连队职工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感谢,每当他们全力支持我们、理解我们的时候,我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微信图片_20220821213846_副本.jpg


历经一年的工作磨练后,领导建议他作为年轻人应该多岗位锻炼,在不同岗位学习不同的业务知识,不仅能够打牢基础,还能更好地积累工作经验。因此,宋同恺被调至工信局,开始了新的工作旅程。宋同恺没有辜负领导的期许,迅速适应了工作环境,熟悉了工作岗位,全力配合单位领导助推当地二产及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里也不例外。在当地夜市,每天都有带着民族特色的表演,能够领略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风采。”在宋同恺眼里,新疆的生活不是繁重艰辛的工作,也不是无数个坚守的日夜,而是别样的民族特色,是群众的热情好客,是领导的教导鼓励,是伙伴的并肩携手。在这里,他不孤单;在这里,有他的青春梦想。

如今,距离大学毕业已有四年之久,回忆起在长理的四年,那是宋同恺梦开始的地方。

“我作为山东人,远赴长春求学,以学业为重,也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在学校的成长使我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如果说最难忘、最想念,那就是我的老师们,宋鸿飞老师的严谨、郑文波老师的敬业、王鹏飞老师的鼓励以及辅导员刘大钊的关怀至今都历历在目。后来在许多工作中,我总是想到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时常在我工作迷茫时为我点亮一盏明灯。”宋同恺将在长理的所学所得一同带到了新疆,在这里生根发芽。

“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报名西部计划,但是当年报名去新疆地区的只有宋同恺同学一人。胜任工作后,他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经常会分享获得的奖状和自身的工作状态。正如老师对所有毕业生的期许,他代表着广大长理毕业生拼搏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时任校团委书记梁雪对宋同恺记忆犹新,满是赞许。

西部计划结束后,许多人选择回到家乡。但时至今年,扎根于边疆的宋同恺仍然选择留在乌鲁木齐,用自身的汗水续写为人民服务的篇章。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许多当代大学生远离家乡,投身祖国西部建设事业的缩影。

“前路虽然坎坷,但是必须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一路走来的挫折能够磨砺意志、积累经验。”这是宋同恺对自己的鞭策。

精神如炬,信念如磐。祝愿宋同恺同学以理想为帆,信念为船,坚持为桨,怀揣报国之心,实现奉献之梦。

(文:章璇雨)